电引活水来 旱地变良田
点击次数:2018-04-05 22:16:31【打印】【关闭】
9.3万眼柴油机井完成通电改造,643.84万亩农田灌溉模式发生改变,受益人群遍布我省白城、松原、四平、长春四个地区17个县(市、区)的1681个行政村,59.27万户农民不再为浇地用水发愁,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2016年开工至今,全省“井井通电”工程建设收获颇丰,依靠电能引来的一股股清流滋润了大地,更温暖了百姓的心田。
省钱又增产 老乡乐开怀
“俺家有150亩地,以前都是用柴油机井灌溉,今年春灌前机井通电了,灌溉方便又及时,一亩地费用能省100多元,算下来一年能多赚2万多元!”1月12日,白城市德顺乡白吉村村民李树昆坐在自家热炕头上喜滋滋地算了这样一笔账。
同样收获颇丰的大安市舍力镇民富村的乡亲们也是喜出望外,村民李金河告诉记者,村里共有耕地6130亩,如果用柴油机井灌溉,全村所有耕地灌溉一次需花费21.45万元,干旱年头一年需要灌溉6次,共需花费128.73万元。而改为电机井灌溉后,全村耕地灌溉一次只需花费5.52万元,干旱年头一年灌溉6次,大概需要花费33.12万元,比柴油机井节省了95.61万元。“对俺们村里来说,这是一笔庞大的数字,这‘井井通电’可真是给老百姓带来老大实惠啦!”
在我省境内,与东部“长白林海”相对的,是西部的“八百里瀚海”。曾经水草丰美的“瀚海”在经历沧海桑田后,演变成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在这里只有充足的水源才能保障农民收成。“井井通电”工程开展以来,柴油机井改电机井,农民生产生活不断受益;旱地变良田,农业结构逐步改变。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电机井灌溉1次平均费用为每公顷193元,耗时6—16小时不等,而柴油机井灌溉1次平均费用为每公顷422元,耗时长达12—30小时。电力灌溉的效益、效率显而易见。
多方齐努力 工程收获丰
众所周知,我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全省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面积0.21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耕地资源得天独厚,但省内中西部部分地区降水量少,农民柴油机井灌溉成本高,使得改变灌溉模式势在必行。
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与吉林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吉林省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井井通电”工程合作协议》,双方就加快相关工程建设、推动配套政策资金落实和建立电网建设长效合作机制等事项达成共识。
保证粮食产区机井通电,自然就要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将“井井通电”工程纳入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农田开发地区农网建设资金投入,提升电网整体水平,积极开展农田开发地区电力规划工作。公司所辖各供电公司员工不畏艰苦,从前期设计到施工建设,走遍各个乡镇、村屯,逐村、逐井勘察,保证农田开发机井建设地区电网建设科学有序,适应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省发改委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汇报沟通,2017年共争取到2.5亿元农网改造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同时,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严格执行日调度、周协调制度,不定期赴相关地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与省发改委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工程管理组织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按计划实施。
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省“井井通电”工程共新建及改造66千伏变电站36座,66千伏线路42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60.9兆伏安;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8305.66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9098台;新建0.4千伏线路26999公里。工程总投资52.93亿元。
灌溉方式佳 助推现代化
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农安县哈拉海镇十年九旱。哈拉海镇辖区26个村,耕地面积21448公顷,有16746户、78000余人口,每年春旱尤为严重。以前,当地农民以种植玉米、高粱、土豆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哈拉海镇农民由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由种植农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土壤墒情,为种植珠葱、大蒜、辣椒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成为全国有名的“三辣”种植基地。
“三辣”种植需要风调雨顺。天公不作美,产量一直不稳定,于是“电机井”作用凸显。为保证“电机井”顺利运转,国网长春供电公司根据“三辣”种植基地的供电需求,对抗旱和排涝配套设施进行改造,随时调整变电站主变容量,在农网改造中,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共12.22千米,新建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27台,全力满足农民电机井排灌需求。
作为畅通服务农业基本生产“最后一公里”的工程,“井井通电”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动力保障,有利于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头脑灵活的农民由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由种植农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为保证“电机井”顺利运转,国网吉林电力根据客户的供电需求,对抗旱和排涝配套设施进行改造,随时调整变电站主变容量。供电服务好,供电能力强,种植珠葱、大蒜、辣椒、西瓜的农民越来越多。机井通电后,玉米、高粱、大豆、水稻等农作物通过电力灌溉面积达434.97万亩;白菜、西瓜、辣椒等通过电力灌溉面积208.87万亩。每年为受益农民节约农田灌溉支出10.04亿元,带动农作物增产6.44亿斤,促进农民增收5.15亿元(人均收入增加288元),解放劳动力321.92万小时。
社会声音
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庆丰村村主任毛建:由原来的柴油灌溉变成现在的电灌溉,不仅省力还省下不少钱,还能改变种植结构,最主要的是能把旱田改成水田了。农民富裕了,生产生活积极性也高了,百姓生活和谐氛围更加浓厚了!
农安县哈拉海镇镇长王德成:近年来干旱少雨,“井井通电”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从工程实施以来,已经给相当一部分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称得上是深入民心的工程。
白城市镇赉县农民赵辉:自从机井通电投入使用后,每亩能节省100元左右,再加上灌溉及时,一亩地能多收七八十斤。里里外外,一年下来能多收入2万元左右。
公主岭市毛城子镇于塘坊村村民王凤鑫:我们这儿十年九旱,供电公司将电力线路架到了我们的地头上,抽水方便不说,清洁环保还省钱。
榆树市鱼塘承包人张德文:我是“井井通电”工程的首批受益人,近几年旱灾严重,鱼塘水位也下降了,工程开通以后,我的效益就有保障了。
白城市大安利赢化肥经销处经理刘丹:“井井通电”工程不但对农户的收成有了保障,对我们化肥销售点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只有农民丰收了,我们的销售量才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