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制造匠人心,追逐光电强国梦
点击次数:2018-07-10 10:09:37【打印】【关闭】
战斗在国家精密仪器及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激光测量技术研究室主任周维虎博士,30多年如一日,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理念,坚持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不断创新超越、勇攀高峰,先后攻克了一系列几何量精密测量技术难题,为我国国防军工、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等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测量技术保障。
2.png
周维虎研究员应邀前往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参加学术交流并做特邀报告
周维虎研究员先后主持了多项由国家科技部、自然基金委、中科院、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航空航天系统以及北京市科委支持的研究项目,推动了我国在光电系统总体设计与集成测试、光电精密测量技术、飞秒激光测量技术以及大尺寸几何量计量测试技术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周维虎担任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他团结带领标委会秘书处和全国光电测量领域专家,建立了国家光电测量专业标准化体系,制订了光电测量专业标准化重点方向,组织了重要标准提案的起草和立项工作。创新地采用军民融合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持续推动光电测试技术研究与军、民相关领域应用需求紧密结合,为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周维虎身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激光测量技术”学科带头人,他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重视青年学者的培养。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将自己带领的这支近60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成实现中华“光电强国”梦征途中一支强有力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激光测量队伍。
乐于迎接挑战 不断跨越前行
周维虎研究员是一个非常“能闯”的人,其职业生涯就是不断迎接新挑战、新机遇的过程。他的研究工作与空间坐标定位有关,他似乎也不断地在给自己的人生寻找新的“坐标”。与大多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相比,他具有非常丰富的科研履历:从原国防科工委研究所到美国自动精密测量公司研发部,再到法国仪器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再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每一步都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挑战,但对他来说都充满了吸引力。他评价自己的性格很open,具有开拓精神。
1983年,周维虎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工作。“那时候我们算是八十年代新一代。”作为文革后第三批大学生,那时的他们还顶着“天之骄子”的桂冠。一两年时间,这个一身干劲的小伙子跟着老同志跑遍了位于西部山区的大部分“三线”军工厂和军工基地,检定和维修了大量的精密仪器设备。
“好多进口仪器由于西部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经常出现故障,坏了就只能‘趴窝’,影响国防科研、试验和生产,就等着我们去检定和维修,让它们起死回生呢。”30多年过去了,周维虎谈起当年战斗在国防军工计量测试领域的经历,依然难掩内心的自豪之情。
几年下来,喜欢琢磨、干活又不惜力的他对各种光学仪器结构、性能参数和维修方法已了然于心。从工作第二年开始就参与起草了三坐标测量机、光学经纬仪等国家及国防系统检定规程。
3.png
周维虎研究员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授课
说起来,他算是幸运的。由于工作出色,1985年他被选拔为原航空部出国进修预备人员,1988年被派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访学两年,研究光电精密测量技术。在法国的两年里,他刻苦钻研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各种薄膜参数的测量技术,同时选修法国DEA理论课程,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得到了飞快的提升。
1990年,周维虎从法国回国后开始担任原国防科工委“八五计划”课题组长,1993年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担任过仪器研究室副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等职务。1996年,一直渴望继续深造的他走进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经过四年多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他成为了一名精密仪器专业博士。
博士研究期间,周维虎在大尺寸测量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美国同行的关注。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他应邀赴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激光跟踪仪智能测头技术,2003年5月至2004年7月应邀前往美国Oakland大学做博士后,继续研究精密激光六自由度测量技术,在美国的三年多时间里,他还担任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Maryland,USA)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专业从事激光跟踪测量技术研究及开发工作。他在美国期间的研究成果被用于美国API公司的精密测量仪器产品,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5年,周维虎怀着满腔热情加入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继续从事空间领域和光电测量领域的研究工作。
从1983年至今,长达35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了辛勤的汗水,还在法国和美国留学和工作多年,开拓了视野,掌握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他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以饱满的热情从容应对,在挑战中不断进步,不断开创一个又一个新局面。
实践出真知 拼搏铸辉煌
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先知先觉,需要具有超前意识。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人类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周维虎研究员始终不忘初心,以无与伦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艰难、砥砺前行。
自1983年至今,周维虎研究员一直从事光电精密仪器及几何量计量研究工作,共主持了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面上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科院仪器装备项目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总装预研、总装创新基金、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航空航天部预研、北京市自然基金和成果推广项目、上海世博会重点项目等近40项科研课题,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2008年至2010年主持研制上海世博会“车载系留气球光电监测系统”重点项目。
2007年,刚加入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不久,,从没做过总体负责人的他被委以重任: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了由中科院、航天领域、电子科技领域、高技术企业等六家单位组成的大规模研究团队,开展了上海世博会重点项目“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的立项论证,为世博会提供安全保障。对于领导的信任,他十分珍惜,虽然没干过大总体,但他喜欢这样的挑战。
“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空中光电监测系统,项目分系统多,接口复杂,使用环境恶劣,竞争异常激烈,时间又特别紧,缺乏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和应用资料。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必须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科学可靠的论证方案,才有可能获得项目支持。
为了拿到项目,他心急如焚。整个项目涉及多个专业,做总体的人不可能全懂,怎么办?只能迎难而上,进行“恶补”。为了制定系留气球优化的高精度稳定方案,45岁的他开始了一阵“苦学”。他到处寻找材料和相关案例,向北航、上海交大、航天部33所、测绘研究院相关人员进行请教,“下狠劲”学习稳定指向技术。“那段时间头脑中整天都是惯性稳定框架、组合导航和坐标计算公式的影子”。
当时正值盛夏,长时间翻阅文献资料和撰写立项报告,手上和身上起满了湿疹和水泡,医生诊断后告诉他,这是情绪焦急和失调引起。好在项目最终如期获得支持,他的这身水泡也算是没白出。
最终在周维虎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竞标成功,他率领庞大的技术团队研制出的空中大型光电监测系统在上海世博会得到成功应用,系统经受了高温、大风、183天长时间连续运行的考验,为安全世博、科技世博和绿色世博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他也因此荣获上海世博会信息攻关成果特别奖(最高奖)和“科技部世博科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