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电显示到石墨烯、新能源汽车 揭秘东旭20年1300亿背后 (1)
点击次数:2017-08-24 11:37:59【打印】【关闭】
从1997年石家庄一个民营小厂发展成现在总资产1300多亿,拥有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和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和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经营业务也从单一的光电显示,逐步涉足新能源、生态环保、新材料、园区开发等领域。关注资本市场的不少投资者们不禁会问,东旭二十年飞速成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通过深入东旭集团和多方收集业内信息,东旭集团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记者发现,从专注光电显示到拓展多元化产业集团,东旭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秘诀就是顺势而为,这充分体现在东旭集团产业布局总是紧随国家政策指引方向上。
放弃安逸生活毅然“下海”创业
在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东南亚的1997年,对于国内的产业拓荒者们来说并不是创业的好时机。这一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东南亚,中国经济遭受冲击。在这次冲击下,昔日风光无限的“标王”秦池,史玉柱的巨人,保健行业的明星三株口服液,广州的太阳神,以及曾在百货零售业领域势头强盛的郑州亚细亚,都在这一年陷入了困境。
另一个时代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改革正值浪潮,在中央扶持重点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政策方针下,一大批国企开始甩包袱,万人下岗重新就业成为彼时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现象。
在河北天同集团,一位年轻的高管也选择在这一时期离开安逸的国企管理岗位,毅然“下海”创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也正是他当年的毅然决然,成就了如今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东旭。这个人就是李兆廷。
创业初期,东旭主要为电子显像管(CRT)玻璃外壳生产企业提供装备。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彩色电视机正处于CRT显示器时代,其核心部件是显像管,而玻壳又是显像管的关键部件,成本约占整个CRT彩电的四分之一。
到2004年,东旭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CRT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先后为安彩集团、彩虹集团、宝石集团、湖南HEG、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等特大型CRT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备件配件及技术服务。
正当东旭在CRT行业呼风唤雨时,李兆廷从中嗅到了危机。“董事长眼光独到,对产业变化特别敏感。”东旭集团执行副总裁李泉年的这一判断得到了包括王建强在内的多名东旭高管的一致肯定。
事实上,2003年,李兆廷已意识到整个产业的风向正在发生变化,美日韩等在显示器领域处于前列的国家正逐渐从传统的CRT彩电转向平板电视的研发。
据王建强回忆,当时韩国企业已经转向平板,但中国还没有动向。李兆廷开始意识到平板显示的时代或许要来临了。
攻克液晶基板深耕光电显示
“回到2003年东旭发展液晶玻璃基板的前夜,如果当时对行业走向没有足够的判断,而是被行业牵着鼻子走,那东旭接下来的生存就会面临很大难题。”14年后,当李兆廷再次回忆起那次转型,仍心有余悸。
于是,从2004年开始,李兆廷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和研发重点,做出了向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和当年辞职一样,李兆廷的这一举措再次引起震动。一些业内专家曾直接对他说,在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中国自主研发液晶玻璃基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液晶玻璃基板对尺寸、外观、性能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几乎是零缺陷标准,因此对原材料的选用、设备的精度、操作的精细化、工艺控制、环境的要求等都非常苛刻。
残酷的现实证明了李兆廷的预判。到2006年,卖场中已难见CRT彩电的踪影,平板显示取而代之。当年曾风光无限的CRT彩电生产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局。